2008年11月20日 星期四

讀後心得

書名 : 臺大科學家的研究故事
出版社 : 臺大出版中心
年份 : 2004
心得:
●研究經常是從零開始,亦或是將既有研究改變一番風貌,追求更上一層樓,無論以什麼樣的方式開始,投入時間、精力,倚靠知識、經驗,發展團隊、專業,都是缺一不可的。
發現問題,形成假設,重覆驗證,得到結論。簡單嗎?相信答案是否定的。
要如何發現問題,再針對問題形成假設?陳宏宇教授發現土石流對居民的危害、吳英璋教授發現校園學子需要幫助,吳益群教授發現線蟲與人類的共通性,他們都是無意中發現的嗎?還是平時蒐集資料、不斷尋找需求與最新突破。憑著一股熱情與投入,一頭栽進研究中,大膽的假設,小心去求證,要有清晰的思考、條理的邏輯概念,驚人的毅力,和不怕失敗一次一次的嘗試...。
●「用實驗驗證,若不符合期望,顯然還有因果關係搞不清楚,就必須重新檢視因果關係,重新掌握實驗因素」-萬本儒教授,實驗經常是不斷修改與驗證,必要時就得重新檢視,最令人沮喪的不外乎-假設無法成立,但林仁混教授對此做了有趣的解釋,他說:「研究英文就是”re”search,re是不停地,search是尋找答案,研究過程一定會遇到困難,但須準備第二、第三個解決方式」,幾乎沒有人在實驗中完全沒有遇到阻礙的,因此,問題解決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,培養解決方式的書本知識和研究經驗的是要靠一點一滴的累積;陳文山教授認為「書本不見得能針對你的問題提出答案,但卻能激發你的靈感。」「如果知識底子夠強的話,看的東西就會不一樣。」平時多看書,多補充知識,對研究的準備一定是有幫助的,才不會”書到用時方恨少”。每位教授都在平時不斷的補充新知識,做研究的準備;而鄭登貴教授雖然求學堅辛,但從不放棄,他們的做研究精神,都是莘莘學子榜樣。
●這十位教授,在研究過程遇到許多挫折與困難,需要與居民對峙,解說從沒出現過的名詞”土石流”、與動物和細胞共處多年、成天與電腦對話、烈日下挖掘土地化驗,走訪全省自殺學生家庭...等等,但艱辛的過程,到結果出現時,看到產品上市、學術的肯定與人們的笑容,再辛苦都是值得的。
●以下為十位教授的研究結果,他們的故事與研究的堅持,都帶給我許多啟發,也謝謝他們不吝嗇的分享與研究的奉獻。
●陳文山教授-台灣地震斷層研究新發現
吳英璋教授-救心團隊 “建立三級警訊”
林仁混教授-茶多酚研究,瘦身與防癌
李琳山教授-中文語音無線上網,語音資訊
潘子明教授-膽固醇降低的紅麴雞蛋
牟中原、萬本儒教授-金銀奈米化,轉CO為CO2
吳益群副教授-線蟲細胞死亡機制,清除死細胞發現
陳宏宇教授-台灣島侵蝕率的秘密
鄭登貴教授-基因轉殖與複製科技

2 則留言:

Ching-Lin 提到...

「讀後心得」都是您自己寫的,還是從書上節錄的?

Feather 提到...

我自己寫的,只有引用教授的話是書上的~~